陇县 - 概述
陇县有耕地54.12万亩,林地176.77万亩,草地70.36万亩,森林156万亩,是陕西省五大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45.5%,年均气温11.25℃,无霜期198天,年均降雨量611毫米,气候温和湿润,牧草资源丰富。有野生植物千余种,国家保护动物十余种,矿产资源储量较大,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农牧生产条件优越,大黄、党参、当归等中药材闻名全国。陇县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秦艽GAP基地县、国列玉米制种和商品牛基地县,奶畜、烤烟、核桃三大产业均位居全省第二。
近年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实施产业化、城镇化、重点项目、科技教育四个带动,精心打造畜牧、烤烟、果品、建材、旅游五个大县,努力构建和谐陇州。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4.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1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63元,同比分别增长13.9、23.7%和12.4%。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之列。
陇县 - 地理位置
陇县 - 气候状况
陇县 - 地质地貌
陇县 - 行政区划
陇县 - 历史沿革
陇县建制较早,商代为矢国领地,周代(约公元前771年)为秦非子驻地,是秦人重要的发祥地。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为“汧邑”,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改邑为“县”,置陇关,故有"秦都陇关"之称。驰名中外的"丝绸之路"由此关经过。北魏孝明帝时(公元517年)于“汧县”又置“东秦州”,因魏废帝2年(公元553年)改秦为“陇州”,历经五代、宋、元、明、清,辛亥革命后(公元1913年)改州为陇县,1961年与千阳合并,1964年重新恢复陇县县制至今。
陇县 - 名优特产
陇县名优特产和工业资源丰富。辣椒、核桃、生漆、木耳、烤烟名优特产和西洋参、麝香、五味子等名贵中药材荟萃。长焰煤、石灰石、大理石、晶石墨、石英石、磷矿石及铅、锌、钼等矿产资源藏量充裕。在经过对经济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多元经济格局已经形成,重点围绕资源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以水泥、花岗岩、乳制品和炸药等生产企业为主,进行资金、技术、政策倾斜,对优势企业重点装备。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技术创新。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关山、瑞芙、和氏等品牌奶粉和奶制品、秦陇牌、亚特牌水泥、陇州红花岗岩、五味子果酒,2#岩石炸药等产品多次在国岩和省级获奖,成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名优产品。
1、辣椒。肉厚条长,纹理匀称,色鲜味美,誉为秦椒之王。年产鲜椒700多万公斤,远销东南亚和欧美诸国,获国家外贸出口信用证书。
2、核桃。皮薄瓤饱,香甜酥脆,营养丰富,主产于南部浅山区和西北部山区,年产核桃400多万公斤,被国家定为出口免检产品。
3、烤烟。自80年代初开始种植,现面积达到6万亩,总产量5292万公斤,为全省烤烟第二大县,“关山”牌烟叶为陕西省三大名牌产品之一。
4、西洋参。为养阴生津的稀有名贵中药,1979年试种,1985年起大面积种植,现有面积10万平方米,年产量15000公斤。
5、五味子。具有补心肾、益脾胃、增进食欲、强健神经的功效。食用酸甜可口,制作饮料味道鲜美,入药效力更为明显。其资源广布关山林区,年产量50万公斤以上。陕西神韵五味子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中国五味子果酒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
6、沙棘。果实含大量的维生素c,被称为Vc之王,其果汁为上等饮料。资源遍及境内南北山区,年产量在200万公斤以上。
7、大理石、花岗岩。总储量1.5亿立方米,品种多,质地好,为石材之上品。“陇州红”花岗岩享誉全国,其产品远销东南沿海和西安等大城市,主要有上海宝钢的“孺子牛”雕塑、西安大庆路的“丝绸之路”群雕、临潼的“秦统一”雕塑、岐山周塬广场的“武王返岐”雕塑。
8、乳制品。和氏、关山、正和三户乳品加工企业年生产乳制品6390吨,液态奶1.38万吨,“和氏”牌、“关山”牌系列奶粉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并荣获中国食品行业上榜品牌,“瑞芙”牌干吃奶粉填补了国家市场空白。
陇县 - 陇县农业
陇县辖10镇8乡240个村,人口25.2万,其中农业人口22.73万。土地总面积2285.2平方公里,耕地62.7万亩,其中水浇地8.16万亩;林地165.6万亩,为陕西省五大林区县之一;草原面积59.7万亩。年均日照2033.8小时,平均气温10.7摄氏度,降水量600.1mm,无霜期198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高梁、糜谷、豆类、薯类、油料、蔬菜等,主要农副产品有烤烟、辣椒、核桃、水梨、苹果、葡萄、柿子、毛栗等。主要野生植物有中药材、沙棘、蕨菜、木耳、生漆等。
粮食生产
常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5万亩,其中夏粮35万亩,秋粮30万亩。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0万吨,现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玉米制种基地县、省列油菜制种基地县。1998年,全县示范种植地膜小麦3300亩。1999年,种植面积达到11.8万亩,平均亩产308.4公斤。2000年全县推广地膜小麦15万亩,地膜玉米9.7万亩,统一供种32万亩,建成吨粮田、双千田、万元田5.9万亩,引进种植优质小麦12万亩、专用玉米2万亩。
畜牧生产
全县建成1500头以上奶牛基地乡镇6个,4000只以上奶山羊基地4个,奶畜养殖小区15个,国营奶牛场5个。奶畜存栏4.4万头(只),其中奶牛1.4万头(纯种5000头,黄改奶9000头),奶山羊3.0万只,年产鲜奶3.26万吨。 和氏、关山两个龙头企业年加工乳品4320吨,销售收入6800万元。全县肉牛存栏0.9万头,肉羊1.1万只,生猪4.95万头,笼养鸡2.79万只,年产肉类、禽蛋7794吨,畜牧业总产值1.31亿元。
陇县 - 工业资源
陇县的原始手工业,早在六千年前已具雏形,特别是明、清以来,手工业作坊相继增多,产品日新月异,印染、制糖、竹器、席箔、麻绳、金属制造,以及火药、造纸等工业作坊匠铺已日趋繁荣。新中国成立后,打破了数千来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度,生产力得到解放,工业始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生机勃然,逐步发展壮大,成为秦西工业重镇。陇县工业形成发展经历了四阶段:
近代工业的诞生和兴起。1938年,“新陇煤矿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陇县近代工业的起步。1947年春,西安西华火柴厂迁来陇县。到1949年7月陇县解放前,陇县除煤矿和火柴厂两个半械化生产工业企业外其他行业都是独资经营的小手工业作坊匠铺,涉及酿酒、缝纫、金属制造、铁器制造、皮革、焰火纸炮等16个行业,120户。
国家“一五”重点建设时期(1953—1957年)。从1953年起,经过合营、改造、转为国营企业等形式,先后组建了陇县竹器生产合作社、陇县五.一木器生产合作社、陇县尚鞋合作社、陇县公私合营顺兴酒厂、地方国营陇县机砖厂、陇县铁器业生产合作社等企业,形成了酿造、锻造及手工工业基础,这是陇县工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发展。到1957年,陇县有合作社企业6个,合作生产小组7个,公私合营企业1个,国营企业2个,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16户。完成工业总产值23.83万元(当作价)。工业在全县经济发展中主导地位已显现。
国家“三线”建设时期。进入六十年代后,宝鸡被国家列为国家三线建设重点地区,使陇县工业迎来了发展的第二次高潮。这一时期,共有12户工业企业在陇县建成投产,包括陇县电池厂、陶瓷厂、印刷厂、水泥厂、化工厂、防雹器材厂等地方国营企业,使陇县在能源、建材、化工等新兴工业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
改革开放初期至现在。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阶段。这一时期,通过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参与竞争、工业结构在不断优化,企业规模在不断壮大。先后涌现出了和氏公司、关山乳业公司、亚特水泥厂等龙头企业,主导产业在不断突出。经过20多年的发展,陇县基本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确立了秦西工业重镇的地位。
陇县 - 旅游资源
陇县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蒙古风情的避暑胜地关山草原和素有"小华山"之称的道教圣地龙门洞闻名省内外。
关山主峰海拔2466米,位于县城西45公里的固关镇境内,是县内最高山峰,系陇县一著名的自然风景区。草原南部海拔2294米的羊肚滩梁,建有一座仿古三层六角塔式护林防火了望台,登高望远百里森林风光尽收眼底。这里林草丛生,群峰高耸、草场广阔、饲养着数千匹骏马,游人可骑马驰骋草原,另有八龙潭、月亮崖、牛心山等奇观异景,美不胜收,游人络绎不绝,1996年关山牧场被列为省级旅游景点。
龙门洞以奇险著称,位于陇县城西北35公里处新集川乡境内的龙门山上,地质属典型的岩溶地形。相传有36洞24潭,此处山崖、溶洞、林木、溪涧等自然景色与庙宇建筑巧妙结合,相得益彰,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1984年,被陕西省人民政策列为全省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1992年至1993年又先后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森林公园。
药王洞位于县城北千山脚下,是久负盛名的道家胜境。玉皇殿、三清殿、药王殿和土神殿依次修建,错落有致,均为仿古建筑。中心道院内,有一丈许高的四棱经幛,四面镌刻着“黄帝阴符经”,它是研究道教文化很有价值的资料。院内依崖修有丘祖洞、药王洞和卫灵宫、两侧厢房相对,藏有字画、经文,是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每年农历二月二,各地善男信女云集于此,举行清醮法会,热闹非凡。药王洞道观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和群众来此观光旅游。